产业经济学论文【多篇】

来源:范例馆  本文已影响2.36W人 

产业经济学论文【多篇】

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地方能源消费CO2排放 篇一

1研究方法

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万元;C为i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X为i部门的产值,万元;N为k燃料的低位热值,kJ/kg或kJ/m。;为消费的化石燃料类型数,种;C为k燃料的CO排放系数,kg/TJ或m。/TJ;A为i部门k燃料的消费量,kg或m。,对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而除建筑业外第二产业的其他部门缺少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故本研究采用估算数据。为确保测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各种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及CO排放系数尽量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数据(见表1),具体资料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_1、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关于公布2009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广东省各部门CO。排放数据,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排放量,同时没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于EIO-LCA模型建立了广东省2007年的部门能源消费C02排放矩阵『】,具体计算见式(2):BR(IA)Y(2)式中:B为各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b为B中元素(i为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部门的序号,J为产品或服务使用部门的序号,i一1,,,一1,,,为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数Mt(以COz计),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门i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门J在生产中因使用部门i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CO隐含排放量;R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R;(卜一A)为列昂惕夫逆阵,反映了经济的中间投入产出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其中f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需求矩阵,a为A的元素,表示第J个部门增加~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所需要的i部门的产出,取值为2007年广东省(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Y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y,,表示J部门产品及服务的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出口、调出),万元。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数据资料有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Dg]、分部门能源消费量。。由于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中的行业统计分类不完全对应,笔者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基本参考,调整投入产出表的135个部门为43个部门,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只统计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值,而未建立具体的进口及调进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矩阵,笔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设各中间使用部门和最终使用部门对进口及调进产品的使用比例等同于对国内产品的使用比例,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品进行分解,建立(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得到43个部门的直接需求矩阵以及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了广东省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最终消费数据,但未给出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数据。而《广东统计年鉴》只统计了工业分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表示),却没有细分至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笔者利用上述数据基于双比例尺度(RAS)法,以工业分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列目标向量,工业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费总量为行目标向量,取全国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配比例为初始条件,经多次迭代运算,以估算广东省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

2结果与讨论

2.1基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计算。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4.O9、31O.45、50.65Mt,所占比例分别为1.12、85.O1、13.87。可见,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达184.02Mt,占排放总量的50.39;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也较高,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29、11.66、3.90、2.4O;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9.36。因此,从部门生产的角度看,应重点针对这5个部门的生产制定CO减排政策,以控制生产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CO。排放。广东省各部门单位产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简称CO直接排放强度)计算结果。根据各部门的CO直接排放强度对表2中43个部门进行分组:直接排放强度小于0.37t/万元的为低碳强度组,0.37~3.70t/万元的为中碳强度组,高于3.70t/万元的为高碳强度组。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CO直接排放强度平均为0.37t/万元,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差异显著,高碳强度组只有1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直接排放强度为4.98t/万元;中碳强度组有5个部门,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余的37个部门都属于低碳强度组。可见,要降低广东省的CO。直接排放强度,首要应当提高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刘畅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耗能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华等_23]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在我国投资引致的研究与开发溢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经费支出,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广东省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强度,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的CO减排。

2.2基于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计算结果见图2。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分别为4.88、313.03、47.29Mt,所占比例分别为1.34、85.729/6、12.95。可见,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这其中建筑业的排放量最大,为67.18Mt,占排放总量的18.40。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也较大,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6、7.34、6.69、5.64。与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量的部门分布情况相比,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量的部门集中度相比较低,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占总量的53.97。广东省各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简称CO。隐含排放强度)的计算结果亦。根据计算结果对43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进行分组:隐含排放强度小于0.57t/万元的为低碳密集组,0.57~5.70t/万元的为中碳密集组,高于5.70t/万元的为高碳密集组。由图2可见,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平均为0.57t/万元,高碳密集组只有一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隐含排放强度为7.83t/万元;而中碳密集组有20个部门,其余的22个部门属低碳密集组。根据广东省2007年(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得,中、高碳密集组的部门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强度高的部门的产品的特点。因此,要降低各部门的CO隐排放强度,其根本仍立足于提高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终需求类型对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调出)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统计各部门不同最终需求类型的CO隐含排放情况得出,由出口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最大,为135.94Mt,占排放总量的37.22其次是由调出、资本形成、最终消费支出引起的,其各自的CO隐含排放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7.57、19.23、15.98。可见,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的。

对于高碳密集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最终需求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并不大,其主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对于中碳密集组,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6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2排放量较高。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5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大部分来源于省外,仅这5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国外的需求引起的C02隐含排放量之和就为59.95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6.41,而这5个部门产品因调出省外的需求而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为39.70Mt,占排放总量的10.87。可见,对于这些部门应当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上对其规模扩张和产品出口量进行适当限制,防止高碳耗能产品从广东省大量低价地出口及调出。与上述5个部门不同,建筑业的最终需求主要来自于省内资本形成,其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为65.63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7.97。魏一鸣等_2依据2002年我国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投资的行业需求结构,指出建筑业是投资支出的主体。若投资率过高,导致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大规模的土建工程需求消耗大量高耗能产品,会造成大量的CO隐含排放。而有研究者采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1995-2008年广东省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发现1995年以来的14年间,广东省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由此看来,对于广东省建筑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指导,防止重复建设、过度建设以及不合理规划导致的能源浪费,从而减少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量。

对于低碳密集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等4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排放量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外,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及调出的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42.93Mt。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内,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22.88Mt。与中碳密集组不同,低碳密集组中这几个排放量比较高的部门在引起大量的CO。隐含排放的同时,为广东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该部门为满足出口或调出的需求而引起1tCO。隐含排放量的同时,也能为广东省带来0.93万元的增加值。而根据张治军朝的`计算,在广西人工林的固碳成本约为0.07万元/t(以CO计)。可见,对于这些部门而言,可以通过支付人工林的建设等简单的固碳方式,来间接解决部门CO隐含排放量大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从通过基于EIOLCA模型建立的2007年广东省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分析可得:

(1)不论是从部门的生产视角,还是从最终需求视角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都集中于第二产业。其中,CO直接排放量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排放总量的5o.39,而CO隐含排放量最大部门为建筑业,占排放总量的18.4O。

(2)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CO直接排放强度最高的部门,直接排放强度达4.98t/万元。提高高耗能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CO排放量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3)从部门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占排放总量的64.79。不同最终需求对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对于不同的部门,应当针对其CO。隐含排放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减排策略。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篇二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摘 要

企业出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点评是项目可行性研讨的核心内容。以现金流量为定量根底的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动态点评目标在项目经济点评中的推广应用,补偿了静态点评目标的局限性。但因为出资项目触及的时刻周期长,出资金额大,因而在项目可行性点评中有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是动态目标的动态运用。文章通过事例阐明:在出资项目净现值的核算中,依据未来或许呈现的状况对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测算都应该进行及时修正,才干进步经济可行性点评的精确性和牢靠性,有用地避免出资风险。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指出企业根底办理、商场调研和猜测、国内国际经济信息的把握等都是影响项目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主要要素。

关键词:出资项目 动态 经济 剖析

出资,是商品经济及其开展过程中最为基本、广泛的经济活动。关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来说,出资是进步归纳经济实力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底子途径;关于企业来说,出资是扩展生产运营规模,进步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手法。企业进行扩展再生产出资,大多是通过详细的固定资产出资项目来实施的,出资项目一般都具出资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不行逆等特色,一旦失误,将给出资主体造成无以拯救的经济丢失,乃至是致命的打击,出资失误是吞噬人类财富的最大黑洞。因而,出资者和运营者都十分重视出资项目决议计划过程中的技术经济剖析。可以说,在确定出资方向之后,对出资项意图经济效果进行剖析、猜测和点评是决议项目命运的关键,是项目可行性研讨的核心部分。在惯例证明办法的根底上,本文将对出资项目动态经济剖析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出资项意图经济可行性点评,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点评目标来进行的。常用的经济点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为静态点评目标,这类目标比较简略,可操作性较强,容易被企业运营者理解和运用,在实践中用得比较广泛。如出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但因为此类目标均不考虑资金的时刻价值,因而影响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常会对出资决议计划带来负面影响。另一类为动态点评目标,这类目标因为以现金流量为根底,并运用了贴现技术而使其科学性大大增强,已成为现代理财学的立论根底,并在我国企业财务决议计划的实践中被推广使用。常用的动态点评目标有:出资项意图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等。动态点评目标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静态点评目标的不足。企业进行出资项意图经济点评,其底子意图是为了证明项意图经济可行性,是为了在改变莫测的商场竞赛中多几分胜算。为了在实践中到达这个目标,仅用动态目标代替或补充静态目标是不行的,动态目标还有必要动态运用。即:有必要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信息、动态的办法来进行动态目标的测算和点评。所以在出资项目经济点评工作中绝不只是简略地找几个数字按目标的核算公式套进去一算,便依据核算成果作出项目好坏取舍的定论,而应该以动态的观念、动态的办法来对待所用的每一个数据。这就要求决议计划者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从更深的层面来考虑问题。

一、项目现金流量的动态测算

出资项意图动态经济点评都是依据项目现金流量来测算的。一个出资项目从立项到项目寿数完结一般都要通过较长的出资和收益期。项意图现金流量依据发作的时刻阶段不同分为初始流量、运营流量和完结流量三部分。其间,初始流量因其发作的时刻阶段比较前,一般在估测时误差较小;完结流量虽发作的时刻阶段较远,但其现金流量较小,贴现后对整个项意图影响不大;关键在于运营流量的测算。运营流量也称运营净流量,它是项目建成后在漫长的收益期内的现金流入量扣除现金流出量之后的净额,是按计息期分期测算的。从经济剖析来说,要求项目收益期的运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能完全补偿出资额的现值,并有余额,才是可行的。项目。若以一年为一个计息期,某项意图收益期为十年的话,那么每年的运营净流量猜测值与未来的实践状况差异过大,就会使出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点评的实践意义大打折扣。

年运营净流量的核算公式如下:

年运营流量=年运营收入(1-所得税率)-年付现本钱(1-所得税率)+年折旧所得税率

从这个公式来看,每年的运营收入、付现本钱、折旧额、所得税都是影响运营流量的直接要素。其间折旧和所得税率变化较小,收入和付现本钱却是受企业和商场很多要素的影响而随时变化的。如果不能用动态的观念和动态的办法来测算,就无法得到牢靠的点评。

例:某出资项目初始出资为380万元,当年出资当年收益,榜首年只能完结设计能力的一半产值。项目寿数期为五年,五年后估量可收回固定资产残值等完结流量40万元。企业供给的材料标明,自第二年到达设计能力后,每年的运营收入可达3200万元,每年的付现本钱为2840万元(含流通税费),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非付现本钱为每年60万元,所得税率为33%;若取贴现率为15%,则该项意图净现值(NPV)为381万元。以NPV是否大于零为项意图取舍规范,项目是可行的。核算见表一、表二:

表一:运营净流量核算表 (单位:万元)

项目 榜首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运营收入 1600 3200 3200 3200

减:付现本钱 1450 2840 2840 28402840

折旧和摊销30 606060 60

税前赢利 120300 300300 300

减:所得税40100100100100

税后赢利 8000200200

运营净流量110260260 260 260

表二:现金流量及净现值核算表

项目 筹建期 收益期

榜首年头榜首年底第二年底第三年底第四年底第五年底 净现值

初始出资(万元)-380

运营净流量(万元) 110 260260260 260

完结流量(万元) 40

现金流量算计(万元)-380110 260260260 300

折现系数(i=15%)1 0.86960.75610.6575 0.5718 0.4972

流量现值(万元)-380 95.656196.586170.95148.668 149.16381.02

但实践上在出资后的五年内,运营收入和付现本钱是绝不或许原封不动的。在长达五年乃至十年的项目收益期内,很多要素都发作不以人的毅力为搬运的改变。该项意图付现本钱华夏材料本钱占85%左右,原材料价格或原材料消耗水平是影响项目收益的最为敏感的要素,原材料本钱略有上升,对运营净流量将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有或许使NPV发作逆转而导致整个项目出资失败。

假设该项目在运转的第二年原材料的商场价格上涨了10%,使当年的运营净流量从本来预算的260万元跌落为100万元;第三年因为商场上呈现了功能更好的代替产品,使产品销售价格下挫5%,又使当年运营净流量跌落为-40万元;第四年企业采取各种促销手法,使销售量增长,又使运营收入回复到第二年的水平,并且通过办理下降生产本钱,消化因促销而加大的销售费用对本钱的负影响,使付现本钱不再持续高升,在赔本一年后即扭亏为盈,第四、第五年均坚持税前赢利60万元的水平。

通过表三、表四的核算,成果是:考虑到收益期内收入和本钱的改变后,该项意图NPV为-90万元。也就是说,企业在通过努力,极力改善自身的运营状况后,该项意图经济可行性仍是不容乐观的。这种状况是非常现实的。

表三:运营净流量核算表(单位:万元)

项目榜首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运营收入 16003200 3040 32003200

减:付现本钱 14503080 3080 30803080

折旧和摊销30606060 60

税前赢利 12060 -100 60 60

减:所得税 40 200 0 7

税后赢利80 40 -10060 53

运营净流量110 100 -40120 113

表四:现金流量及净现值核算表

项目 筹建期 收益期

榜首年头榜首年底第二年底第三年底第四年底第五年底 净现值

初始出资(万元)-380

运营净流量(万元) 110 100-40 13

完结流量(万元) 40

现金流量算计(万元)-380110 100-40 13

折现系数(i=15%)10.8696 0.7561 0.6575 0.57180.4972

流量现值(万元)-38095.656 75.61 -26.368.61676.0716-90.35

当然,实践中完全或许呈现相反的状况,即企业的运营形势向着收入添加本钱下降的方向改变,使一些本来以为不行行的项目实践上却有利可图。可是,从会计学的谨慎性原则来说,做财务预算时应该把收入尽或许估量得保存些,而把本钱费用尽或许地预算得全面充分些,以最大或许地增强风险承受能力。会计年度财务预算姑且如此,关于长期出资项意图经济点评来说,就更应该遵从这一原则,才有或许避免出资失误给企业带来不行拯救的丢失。

二、项目贴现率的动态估量

在选用贴现技术对出资项目进行动态经济点评时,贴现率的估量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十分重要的问题。贴现率的选用自身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有必要予以考虑。首要,从质的方面考虑:实践中常用的贴现率一般有三种:一是选用银行借款均匀利率作为贴现率,这是出资项目获利水平的下限规范;二是以职业均匀赢利率为贴现率,体现了本职业出资赢利率的规范。若低于这一规范,即使出资项目不赔本,也会使职业均匀赢利水平下降;三是以企业的均匀资金本钱为贴现率,阐明项意图资金赢利率若不能高于企业的资金本钱,实践上是无利可图的。因而,在选用内含报酬率作为出资项意图经济点评目标时,常用这三类利率目标作为基准目标与项意图内含报酬率进行对照比较。其次,从量的方面考虑,在项目现金流量相同的前提下,贴现率的不同会给经济点评带来相反的定论。一般状况下,选用的贴现率偏高,会使项意图净现值偏低,反之则反。

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是:在进行出资项意图经济点评时,不论选哪一种贴现率目标进行贴现核算,在贴现率的量化上,都不能在整个项目寿数周期内原封不动,而应该依据微观和微观不断改变的经济形势,在不同的状况下分别选用不同的贴现率对出资项目进行动态经济剖析。这样做的要求很高,难度也很大,但唯有这样才干使经济剖析和点评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假定上述例子中,本来是选用企业近年的均匀资金本钱15%作为出资项意图贴现率,通过对微观经济形势、国家财经方针、职业相关方针及企业运转状况的猜测和剖析,专家以为在往后的几年内国家将持续保持积极财政方针,银行借款利率仍保持较低水平,同时因为企业进行再出资近年内对股利分配方针会有必定影响,使企业资金的均匀本钱有所下降;项目后期(第四、五年)估量资金本钱又有必定幅度的回升。通过分段核算的项目净现值为-64万元。核算见表五。

这一成果比本来不考虑贴现率变化的状况,净现值添加了26万元。虽然成果依然未到达可行方案的规范,但考虑到贴现率的变化,并将它运用到经济点评中去,显然比在一个长达多年的时期内一直选用同一贴现率的思路要进了一大步。关于出资额更大、寿数周期更长的出资项目,假设不考虑贴现率的变化,那 么项目经济点评的质量是不行信的。

表五:现金流量及净现值核算表

项目 筹建期 收益期

榜首年头榜首年底第二年底第三年底第四年底第五年底 净现值

初始出资(万元)-380

运营净流量(万元) 110 100 -40120 113

完结流量(万元)40

现金流量算计(万元)-380110 100 -40120 153

估量贴现率%158 1212 12

折现系数10.86960.8573 0.71180.6355 0.5674

流量现值(万元)-38095.656 85.73-28.47276.26 86.8122 -64.01

三、实践中影响动态估量的重要要素

从理论上讲,上述问题都不难理解,然而在出资项目经济点评的实践中要实在到达这样的要求,难度还是很大的。作为出资主体的企业来说,出资项意图成败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有必要认真剖析影响动态估量的各种要素,预备各种对策,尽或许进步项目经济点评的牢靠性,从底子上避免出资失误。

1、企业内部前史材料的实在堆集是出资项目动态经济点评的基本前提。

企业为求开展而进行项目出资,其经济可行性点评最为底子的依据是企业的前史材料,前史材料的堆集又靠企业日常的根底办理工作。企业改制后,决议计划者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根底办理是企业生计之底子,而不是应付检查的形式。根底办理的好坏决议着前史材料是否实在牢靠,前史材料是否实在牢靠又直接影响出资项目能否正确决议计划,进而影响企业能否把握开展机会。在这个价值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呈现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不行补偿的丢失。如果说,要求企业对出资项目在往后若干年内的经济运转状态作出精确度很高的猜测是一种苛求的话,那么要求企业对以往的运营状况作出精确无误的定量描述应该是现代企业办理起码的要求。因而,狠抓根底办理,保证前史材料的实在性,是正确进行出资决议计划的基本前提。

2、精确把握商场命脉是出资项目动态经济点评的基本要求。

商场给企业供给了发挥身手的舞台,企业在商场中遵从优胜劣汰的竞赛规矩奋斗求胜。可以说商场是企业赖以生计的土壤,企业对自身植根的这片土壤的了解程度便成为企业能否取胜的关键。我国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目前对商场的了解依然处于起步状态:他们把握的商场状况从规模上看是狭隘的,从时刻上看是以往的,从来历上看是源自于自身的感触。这就决议了这些企业在商场竞赛中总是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小型企业要在商场竞赛中取胜,有必要要在商场调研和商场猜测方面加大投入。从商场调研的规模来说,不只要调研剖析同类产品商场,还要考虑相关产品和代替产品的商场状况;从商场调研的时刻来说,既要了解商场的曩昔和现状,更要把握商场的开展趋势,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办法搜集动态的商场信息;从调研和猜测的办法上说,要用科学的手法,用定性剖析和定量剖析相结合的办法对动态的商场信息进行整理、剖析和运用。这样,企业在进行出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点评时,才干科学、客观、精确地测算项目未来的收入、本钱、赢利及现金流量,才干进行实在意义上的动态经济点评。

3、国家经济方针和经济调控手法是影响出资项目动态点评的基本要素。

国家微观经济方针的出台和变化,利率、汇率、大宗物资指导性价格等经济调控手法的利用和变化,都是企业无法驾御的,却又是与企业命运密切相关的重要要素。企业的决议计划层有必要认真学习、研讨国家微观经济方针,了解经济调控手法的变化规则,把握微观经济周期及产品寿数周期等经济知识,把握相关资源价格变化和金融商场利率变化的一般规则。唯有如此,企业才有或许在一个适当长的时期内相对精确地选定适用的贴现率进行出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动态点评。

4、对国内外经济信息的把握程度是出资项目动态点评的基本保证。

我国加入WTO后,一切的企业都面临着国际商场的机会和挑战。在进行出资项目可行性经济点评时,除了考虑国内商场的状况和趋势,还要对相关工业及产品的国际商场态势有所了解,扩展信息的覆盖面,更全面的把握信息和利用信息,使出资决议计划多添加一份成功的把握。

此外,作为政府来说,要为企业供给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其间最重要的是及时为企业供给最新国内外经济信息,为企业发明良好的经济运转环境,引导企业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中及时转变运营理念,调整运营战略,有用进步出资决议计划的成功机率。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篇三

[摘 要]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历来是大学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分析方法入手,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分析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SCP分析框架 旅游业

产业经济学作为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目前已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主要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应用。但是,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滞后、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缺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无法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做好产业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培养目标,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做出了研究,有关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杨向阳(2008)指出产业经济学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应该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强讨论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喻言(2008)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案例的互动讨论中,加强全班同学的互动性。李桂娥(2010)指出在课堂上不仅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可以产生富有成效的相互影响。有关教材内容改革的研究:柯颖(2011)提出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案例内容主要借鉴发达国家,缺乏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产业经济问题及案例研究,教材内容应该反映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实践的本土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以往学者希望通过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来提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本文将以SCP分析框架教学为例,指导学生具体分析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

SCP分析范式是著名的哈佛学派产业经济学分析范式,该范式主要是由贝恩(Joe Bain)及其弟子梅森(Edward Mason)创立的,经过后来多位经济学家的贡献得以发展完善,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期间,一直占据着产业组织学的主流研究阵地。该框架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中的企业行为,而市场中企业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的各个方面。其具体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运用SCP分析框架对重庆旅游业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照SCP范式,按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相关指标依次分析重庆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一)市场结构

在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时,应该指导学生结合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水平、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指标去分析旅游业实际情况。经过分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旅游业市场集中度低。从2006年以后的5年间,重庆市旅游企业数量的年均增幅达到17%,但是,在旅游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却出现了行业利润下降的趋势。除了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等全国旅行社外,重庆本土化的大型旅行社集团数量不超过5家,小、散、弱、差、浅成为重庆市旅游企业的诟病,市场集中度偏低导致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例如,2006年全市旅行社总数虽然有223家,但是绝大多数属于中小规模的旅行社,经营业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调控政策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促进旅行社之间、旅游酒店之间的兼并;企业发展的后续资金不足,不能扩大经营规模。第二,产品差别化程度低。从地理空间位置来看,重庆处于中国中西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带,整个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四川、云南、贵州,资源特征以相类似的山、水、林、洞等自然生态观光为主,辅以地方文化与民族风情,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雷同性,使得重庆地区的旅游失去比较优势,区域竞争力不强。

(二)市场行为

指导学生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行为方面问题时,应该从旅游企业的价格战略、产品战略、销售战略和压制竞争对手战略入手。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不合理。目前,许多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定得过高,如大足石刻、武隆仙女山,许多中低收入者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门票,减少了他们前来旅游的次数。另外,许多景区还施行价格歧视政策,当地居民可以免费旅游,而外来游客却要付费旅游,将当地人与外地人实行区别对待。第二,旅游产品营销策略不当。一方面,景区只在某些节假日免费开放,使得游客们都集中在免费开放的时期去旅游,结果造成游客扎堆,不能轻松地享受旅游。另一方面,一些旅游景区推出当地的特色制品,价格高昂,而且还反复要求旅客购买,希望从中牟取暴利,违反了商品交易的基本规律,不利于旅游产品的长期推广销售。

(三)市场绩效

在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绩效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资源配置效率、企业规模合理性和技术进步方面入手。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重庆是旅游资源的密集区,景观丰富。但是,由于旅游开发规划不科学,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第二,旅游资源地理区域不平衡。由于地理空间的差异性,使得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都市周围、乌江画廊与黔江民族风景协作区,这些旅游区的游客量占到了总人数的70%左右。第三,旅游人数与周边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以四川为比较对象,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4977.82万人次,而重庆只有22019.03万人次,重庆旅游收入仅仅为四川的一半。

四、促进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提高旅游业的市场集中度。旅行社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第二,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经过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旅游规划。第三,提高差别化,发展特色旅游。重庆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时,应该立足于旅游资源现状,发展特色旅游,促使重庆向“旅游强区”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重庆已获得“世界温泉之都”荣誉称号,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遇,重点发展温泉旅游建设项目,综合布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温泉旅游项目,如:北碚区柏联SPA温泉、沙坪坝区融汇温泉等。第四,要改进产品营销策略,采取正当竞争行为。根据游客需要开发旅游产品,杜绝恶性竞争行为,造成产业链效率低下。

综合以上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分析重庆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问题,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案例分析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推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向阳。对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08,(12).

[2] 喻言。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

[3] 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

[4] 柯颖。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

[5] 侯茂章,朱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4).

[6] 潘冬南。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

[7] 张玉蓉,樊信友,漆明亮,郑涛。重庆高校开拓型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2,(9).

经济学论文指导:产业和劳动者论文 篇四

经济学论文指导:产业和劳动者论文

一。“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使农民富裕,从而保持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长期稳定。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我国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①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比较薄弱;②农业生产率低,农业效益低;③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城乡贫富悬殊扩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问题原因。

生产力方面:

⑴ 物的因素: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

⑵ 人的因素: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⑶ 市场因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国际竞争。

生产关系方面:

农民负担重;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4.解决我国农业的思路。

发展我国农业,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①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②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③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④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

生产关系方面:(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⑴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⑵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减免农业税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⑷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生产力方面:(依靠科技,面向市场)

⑴加快和深化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⑵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要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注意几个问题:

1.关于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重要的战略物资。②我国是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③我国粮食总量供过于求是阶段性、地区性的,人均粮食产量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④耕地、水资源紧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供给的需求,决定了对粮食问题始终不能掉以轻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培育。

(2)举措: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注意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抓好粮食生产,是保证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重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注意保护好基本农田,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其次要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再次,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水平,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2.关于农民增收问题:

一是推进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四是认真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

4.关于农村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

5.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问题。

6.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发展农村教育。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2)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发展农村教育,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后劲;在西部地区,大力推进农村教育,还有利于推进西部扶贫开发,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

(3)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7.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正确处理工农和城乡关系,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②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③公平对待农民工,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④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⑤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对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4)积极推进城镇化。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②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有利于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二。工业化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工业的。地位: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平)

2.存在的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化没有完成;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

3.解决措施:把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具体措施:

⑴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信息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

⑵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

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结合我国国情,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劈就业岗位,充分发展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4.意义: ①经济效益的提高;②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③推进城镇化的建设;④增加劳动就业;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及意义

1.地位: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

2.第三产业的发展。

⑴技术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分工、协作,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⑵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劳动力资源)

⑶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市场)

⑷国际交流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促进、推动)

3.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①促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既新型工业化道路);②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何发展第三产业: 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现状--相对滞后)。

四。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权利:依法取得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2.义务: 提高职业技能;

遵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3.遵守职业道德的作用

① 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因而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使每个劳动者都遵守职业道德。)

②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4.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例题: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已过花甲之年,历时三年,跋涉十几万千米,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制作了一部系列音乐风光片《长歌万里情》,引起群众高度赞扬。与此相反,另有两篇有关歌星的报道却令人遗憾甚至愤慨:一是歌星演出前嫌酬金少而罢演;二是歌星演出时用磁带代唱。这三件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1. 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 遵守职业道德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 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行为遵守了职业道德,是值得肯定的。而另一些歌星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是要受到谴责的。

五、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问题

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现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㈠社会保障制度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它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措施。当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原则: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社会保障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社会保障费用需要多渠道筹集。

(2)目标: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㈡就业问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随着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会逐步增加,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自由流动,需要进城务工。但这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这是增加就业的有利因素。

2.解决就业问题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解决就业问题: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个方面的关系:

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扩大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扩大就业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扩大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

具体措施:

第一,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要坚持把抓好发展作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确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就业岗位增加的目标。(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作用。);

第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竞争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第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和就业能力,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五,既要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又要切实搞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

第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扩大国际交换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第七,充分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加大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增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援助。

第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例:

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能解决就业问题。

2.调整经济结构必然增加失业。

3.农民进城务工是城镇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

4.管它什么职业,只要稳定干一辈子就行。

选择职业时,考虑相对稳定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劳动者要适应这种环境,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必然趋势。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

5.工作既要舒适又要多挣钱,否则不如待业。(哲学考虑)

选择职业时,考虑收入是无可非议的,必须从整个社会经济收入水平和个人劳动能力水平考虑收入较高的职业。不能只想收入高不高而不考虑个人能力,更不能宁肯不就业也不选择收入低的职业。

6.工作必须合乎个人的志趣、爱好。(哲学考虑)

(考虑个人劳动能力及相应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

7.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当前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就业和再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引导劳动者自主就业。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政府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是:科学制定就业规划,引导劳动力供求的正确流向;实施积极促进就业的政策,对特殊困难对象给以就业援助;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

产业经济学论文:《浅谈产业经济学当前的动态》 篇五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由狭义和广义产业组成的产业系统,因而说,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产业经济学的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研究领域,对产业经济学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和进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西方 理论 发展 中国特色 构建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进展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3.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参考文献:

[1] 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2] 刘志彪: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J].《中国经济问题》2002.1

产业经济学大学生英文简历 篇六

resume number: updating date:

name: andy nationality: china (mainland)

current place: guangzhou height/weight: 178 cm?72 kg

marital status: married age: 36 years

career objective

application type: jobseeker

preferred job title: senior management: investm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management consultant: 、marketing analysis/research clerk:

working life: 7 title: no title

job type: full time expected start date: in a month

expected salary: ¥8,000--¥12,000 preferred working place: guangzhou shenzhen dongguan

work experience

companys name: guangzhou daystar industry co., ltdbegin and end date: XX-07-

enterprise nature: private enterprisesindustry: real estate / construction

job title: investment manager

job description: investment manager

reasons for leav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name of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highest degree: master date of graduation: XX-04-01

name of major 1: industry name of major 2:

education experience: start date end dat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majors certificate certificate no

XX-08 XX-04 shanghai university industry economics ba 123

language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level: good

language ability: skilled

chinese level: good cantonese level: normal

relevant skills and abilities

have the character of dispassion, persistency, honesty, self-motivated; like game of go, playing basketball, movies; quick-learning-and-understanding ability. etc.

self-recommendation letter

resume

personal data

name: gender:male

major:industry economy master degree:economics

birth date: 1974.11.3 birth place: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work experience: 4 years email:

mobile:

work experience

XX.8-XX.5 kingdee software (guangzhou) co., ltd. job: k/3 erp system maintenance &customers training

XX.8-XX.8 jiecheng group job: teacher (teach finance mathematics and advanc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XX.8- guangzhou daystar industry co., ltd job:investment analysi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XX.9-XX.7 jilin university major: applied mathematics

main subjects: advanced mathematics, linear programming(operational research),functional analysis,probability & statistics, math modeling,, c&c++ program, etc

XX.9-XX.3 shanghai university major: industry economics

main subjects: industry analysis, strategy management, senior economics,service economics, business economics, enterprise management, etc.

research item/paper

XX.2-XX.4 justwin software technology co.,ltd. job: erp (ipm) j3 consultant

XX.5-XX.8 subject: research on the control of shanghai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e,

note: a item of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XX, of shanghai “the tenth five-year scheme ”

XX.4~XX.6 smr(shanghai) group, design project to analyze the consumption condition of beer in shanghai for tsingtao beer group to provide valuable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etitive beer market.

XX.9~XX.10 development regulation of restaurant of shanghai in next three years; analyze supply and demand of restaurant in shanghai and predict the tourists during world exposition.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restaurant in shanghai. put forwa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measures of restaurant.

XX.11-XX.12 subject: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bridge from enterprise innovation to country innovation. note: published on《inquiry into economic problems》no.4, XX.

master’s dissertation: research on chinese manufacture no-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 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bachelor’s dissertation: digital disposal on the satellite picture brim information

foreign language /computer abilities

cet-6,fluently communicate in english;skilled in computer; master applied software such as word, excel, powerpoint and access; utilize internet efficiently. master spss.

产业经济学论文:《浅析产业经济学在高校中发展前景》 篇七

引言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是通过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实现的微观状态下的经济产业体系,是以理论为基础,应用为前提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结合当前经济理论实现的应用性质的经济学过程。西方产业经济学侧重于从企业角度出发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在西方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通过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进行发展和探究的过程。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步的实现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使得当前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更是使得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手段的主要制约前提和影响手段。

1.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更是实现经济学教育的重要保证手段。目前而言,我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设有产业经济学专业,在经济学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手段和模式也不尽相同。设在经济学院,有的将产业经济学设在管理学院。教学中的内容偏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以及通过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帮助人们分析现实的市场,但这些研究撇开了厂商内部的代理与控制和股东、银行、资本市场与经理控制的关系问题。

2.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明确虽然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国了产业经济学专业,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外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并不包括产业结构的内容,但我国始终对产业结构调整非常重视,我国学者对产业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在实践中,我国应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事例较多。尤其是最近的这次经济危机,使得我国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都更加重视,利用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更加频繁。但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调整产业结构、重视不够,还停留在照搬国外理论的层面上,在实践中鲜有通过对产业组织的调整来改善市场运行的案例。这使得我国不同高校在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上产生较大差别。

2.2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相脱节产业经济学引入国内教学的时间较晚,其教材的内容大多是从国外引入的,案例也都是国外的案例,和中国的实际有较大距离。以产业组织理论为例:产业组织理论的模型大多以完全信息为假设前提,博弈论的引入使得不完全信息模型也存在均衡解。但由于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同,国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不是很严重,这些模型对国外企业行为的解释力就较强。但在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策略性行为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这些模型对中国企业行为的解释力不强。中国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仍然不能对身边的企业行为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的。

2.3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不规范,缺乏权威教材目前高校中使用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有国内学者的,也有国外学者的,但国内外教材的也有很大不同,内容和体系设置差别较大。即使是国内编写的教材,一些教材的编者奉行拿来主义,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教材;还一些编者把一些还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材而使教材的权威受到学生质疑。教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产业 经济学的教学缺乏权威的教材是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4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 实践能力我国高校中产业经济学课程还停留在讲授的层次上,缺乏辅助教学手段和实验或实践环节。一般来说,学生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走到另一个校门,绝大多数学生对企业以及对企业的运行没有任何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也可以说根本不了解企业,这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不能对产业理论或模型的作出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的理论 应用能力大大减弱。

3. 改进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3.1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我国的法治 环境和产权制度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诚信体系有待建立,这是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其特殊性,我国的产业研究应立足于这个现实来研究我国的产业 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把西方产业理论中国化作为现阶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同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理论。

3.2编写和我国实际相结合,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在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基础上,首先要规范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使各高校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相对统一;其次,教材内容要和中国产业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应能解释中国的产业现象,从而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还应提高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编者自己的特色。

3.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多组织一些实际的案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和分拆以及其它的案例,这些案例多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可以使学生对产业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应建立产业经济学的 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同时应建立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验室,使实验室模拟实验和实习基地实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产业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观念,不应当成为改革开放的“反对派”不要企图长期垄断市场,要力,高校后勤 社会化改革的春天一定会来到。

总结

产业经济学是当前社会 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应用方式之一,是通过经济学为基础理论,实践为前提的方式进行经济专业知识 教育与培养的过程。在当前高校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发展中国特色教学思路,将产业经济学与学校模式相互结合发展的过程,打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

服务业产业经济学论文 篇八

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生产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不可能采取封闭的自循环模式,而必须将产业的空间动态调整作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约束。因此,研究服务业的空间重组规律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就是服务业产业经济学论文请看:

服务业产业经济学论文

[摘要] 产业的空间重组包括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两种不同的形式,服务业的空间重组形式主要由服务的市场区边界决定,根据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区位的不同要求,两者的空间重组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这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产业扩散 产业转移 服务业 产业链分工

一、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涵盖的门类众多,依据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大致可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主要指以服务人们日常的吃、穿、住、行为目的的行业,包括餐饮、销售、旅游等,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低。现代服务业则是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管理、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教育和保健服务、通讯服务等,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高。

传统服务业虽然技术含量较低,但它在城市化、工业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传统服务业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就业。有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外来低技术劳动力从事最多的产业除了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以外,其他诸如餐饮、零售、运输等大多属于传统服务业,而当城市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必然会因土地、交通、环境等成本的限制而放缓,在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建筑业的零增长,但传统服务业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部门,其需求会随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一般不会出现降低的现象。其次,传统服务业可以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服务业虽然不象现代服务业那样直接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但传统服务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分工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从而间接的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而传统服务业从业者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必然会带动对工业品需求的数量扩展和层次提升。

最后,发达的传统服务业可以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传统服务业的丰富与发展会直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可得的服务种类和质量在高技术人才选择就业区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发达的传统服务业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提升传统服务业本身的竞争力。总之,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集聚经济效益,进而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区位条件。

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从宏观角度观察,产业的空间重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产业扩散是指产业的生产(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区位不断增多,但新增生产区位的发展并未淘汰原有区位该产业的存在;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新区位上发展而在原有区位上衰退甚至消失,生产的区位发生了更替,而生产区位的总数未变或者变化不大。

由于生产区位数量变化的多少只是相对的,因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的界线往往无法绝对清楚地划分。在现实中,产业转移的规模较大,因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因为这个原因,在现有的绝大部分经济文献中,“产业转移”与“产业扩散”往往被不加区分的混用,或者用“产业转移”概念涵盖产业空间重组的所有形式。但是,两者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对两者的区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两者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同。产业扩散表现为产业在不同区位的复制,并且新老区位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因此产业扩散的空间利益效果往往表现为帕累托改进。而产业转移则涉及生产区位的更替,其空间利益效果更为复杂,在此过程中,新老区位之间可能是双赢的,也可能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双赢的产业转移方式主要是原区位向外转移“边际产业”,一般来说,这类产业转移可以同时增进新老区位的利益,有利于区域分工的形成。存在冲突的产业转移主要是由原有区位竞争优势的减弱而引起的产业转移,并且该产业的转移又会进一步削弱原有区位的竞争优势,即令原区位加速进入“区域生命周期”的老年阶段,产业向外转移使区域经济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尴尬境地;另外,对转移地点的不当选择也会对承接转移的区位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负面影响。第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发生的途径不同,对于不同特性的产业,其空间重组形式(产业扩散或产业转移)也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两者的区分有利于考察不同产业的空间重组规律。

三、服务业的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由于服务业的消费者一般呈面状分布,因此,基于市场区分析的中心地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服务业的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从服务业产业扩散和转移的实现形式来看,又分为市场竞争和企业区位调整两种形式。

位于不同区位的企业之间通过竞争,往往就会造成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的效果。对于市场区边界足够大的产业,不同区位两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初始阶段表现为产业扩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有一方被挤出市场(对于市场区下边界大到足以覆盖两个区位市场的产业,这种结果则是必然的),如果是新区位企业获胜,则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转移。对于市场区边界较小的产业,不同区位之间可以存在多个实力相当的企业,它们之间竞争的结果一般只是彼此市场份额的消长,理想状态下各企业在其六边形的的市场区内具有了垄断势力,新区位上的企业通过向原区位企业的学习,在本地发展新产业并占领本地市场,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扩散。

与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产业空间重组一样,由大公司主导的企业区位调整,其各种经济活动的区位及其空间重组方式的选择,本质上也是依据市场区边界的大小而做出的,区别只在于企业内部的产业关联取代了一部分市场需求,企业内部决策取代了市场竞争。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多采取产业链区位分工模式,现代产业链一般包括管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区位环境的变化,垄断企业将主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为各环节寻找最佳区位,从而发展成为多区位企业,甚至跨国企业。其中:(1)管理、研发功能的服务机构市场(包括企业内部市场)边界较大,往往设置于中心城市,垄断企业这种区位战略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转移;(2)采购、销售及服务业的生产等功能的服务机构要求尽量靠近消费者(居民或其他企业),多为分散性布局,即企业在不同地区进行同种功能机构的复制。具体的实现方式包括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同业收购等。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传统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扩散为主,而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转移为主。传统服务业是直接为居民服务的,而居民的分布结构一般与城市等级体系一致,并且这些服务往往只有在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接触中才能提供,具有不易保存、不易运输的特点,即其市场区边界较小,因此,传统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扩散为主。这可以从我国销售企业(超市、商场等)的布局现实中得到证明,目前我国各大中城市一般都存在以本市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本土销售企业,而同时沃尔玛、加乐福等跨国销售企业在各大中城市也设置了功能、结构几乎完全一样的分支机构,与各城市的本土企业展开了激烈的区位争夺。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服务的,而生产企业不仅要靠近市场,也要靠近要素来源地,因而其分布结构与城市等级体系并不一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部门(工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发挥作用,即其市场区边界有扩大的趋势,这就使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技术、人才和聚集效应,从而更多地表现为产业转移,其本质上是不同区位上的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这可以我国各中心城市之间对于“总部经济”资源的激烈争夺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四、启示

对服务业产业扩散和转移的分析,为我国各类城市制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思路。对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应努力培育壮大本土现代服务业企业,适当引进海外现代服务业直接投资以强化竞争激励;对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及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应首先夯实工业和传统服务业,待基础条件具备后再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区位的竞争,而不应盲目地追求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应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将主要精力放在扶持工业和地方特色鲜明的传统服务业项目上,强化与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而不宜与其在现代服务业上展开“以卵击石”式的恶性竞争。

[服务业产业经济学论文]

的产业经济学论文 篇九

1研究方法

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万元;C为i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X为i部门的产值,万元;N为k燃料的低位热值,kJ/kg或kJ/m。;为消费的化石燃料类型数,种;C为k燃料的CO排放系数,kg/TJ或m。/TJ;A为i部门k燃料的消费量,kg或m。,对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而除建筑业外第二产业的其他部门缺少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故本研究采用估算数据。为确保测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各种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及CO排放系数尽量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数据(见表1),具体资料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_1、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关于公布中国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广东省各部门CO。排放数据,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排放量,同时没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于EIO-LCA模型建立了广东省的部门能源消费C02排放矩阵『】,具体计算见式(2):BR(IA)Y(2)式中:B为各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b为B中元素(i为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部门的序号,J为产品或服务使用部门的序号,i一1,,,一1,,,为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数Mt(以COz计),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门i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门J在生产中因使用部门i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CO隐含排放量;R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R;(卜一A)为列昂惕夫逆阵,反映了经济的中间投入产出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其中f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需求矩阵,a为A的元素,表示第J个部门增加~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所需要的i部门的产出,取值为20广东省(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Y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y,,表示J部门产品及服务的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出口、调出),万元。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数据资料有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Dg]、分部门能源消费量。。由于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中的行业统计分类不完全对应,笔者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为基本参考,调整投入产出表的135个部门为43个部门,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只统计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值,而未建立具体的进口及调进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矩阵,笔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设各中间使用部门和最终使用部门对进口及调进产品的使用比例等同于对国内产品的使用比例,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品进行分解,建立(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得到43个部门的直接需求矩阵以及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了广东省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最终消费数据,但未给出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数据。而《广东统计年鉴》只统计了工业分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表示),却没有细分至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笔者利用上述数据基于双比例尺度(RAS)法,以工业分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列目标向量,工业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费总量为行目标向量,取全国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配比例为初始条件,经多次迭代运算,以估算广东省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

2结果与讨论

2.1基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计算。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4.O9、31O.45、50.65Mt,所占比例分别为1.12、85.O1、13.87。可见,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达184.02Mt,占排放总量的50.39;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也较高,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29、11.66、3.90、2.4O;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9.36。因此,从部门生产的角度看,应重点针对这5个部门的生产制定CO减排政策,以控制生产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CO。排放。广东省各部门单位产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简称CO直接排放强度)计算结果。根据各部门的CO直接排放强度对表2中43个部门进行分组:直接排放强度小于0.37t/万元的为低碳强度组,0.37~3.70t/万元的为中碳强度组,高于3.70t/万元的为高碳强度组。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CO直接排放强度平均为0.37t/万元,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差异显著,高碳强度组只有1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直接排放强度为4.98t/万元;中碳强度组有5个部门,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余的37个部门都属于低碳强度组。可见,要降低广东省的CO。直接排放强度,首要应当提高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刘畅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耗能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华等_23]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在我国投资引致的研究与开发溢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经费支出,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广东省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强度,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的CO减排。

2.2基于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计算结果见图2。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分别为4.88、313.03、47.29Mt,所占比例分别为1.34、85.729/6、12.95。可见,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这其中建筑业的排放量最大,为67.18Mt,占排放总量的18.40。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也较大,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6、7.34、6.69、5.64。与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量的部门分布情况相比,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量的部门集中度相比较低,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占总量的53.97。广东省各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简称CO。隐含排放强度)的计算结果亦。根据计算结果对43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进行分组:隐含排放强度小于0.57t/万元的为低碳密集组,0.57~5.70t/万元的为中碳密集组,高于5.70t/万元的为高碳密集组。由图2可见,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平均为0.57t/万元,高碳密集组只有一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隐含排放强度为7.83t/万元;而中碳密集组有20个部门,其余的22个部门属低碳密集组。根据广东省2007年(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得,中、高碳密集组的部门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强度高的部门的产品的特点。因此,要降低各部门的CO隐排放强度,其根本仍立足于提高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终需求类型对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调出)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统计各部门不同最终需求类型的CO隐含排放情况得出,由出口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最大,为135.94Mt,占排放总量的37.22其次是由调出、资本形成、最终消费支出引起的,其各自的CO隐含排放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7.57、19.23、15.98。可见,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的。

对于高碳密集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最终需求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并不大,其主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对于中碳密集组,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6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2排放量较高。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5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大部分来源于省外,仅这5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国外的需求引起的C02隐含排放量之和就为59.95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6.41,而这5个部门产品因调出省外的需求而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为39.70Mt,占排放总量的10.87。可见,对于这些部门应当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上对其规模扩张和产品出口量进行适当限制,防止高碳耗能产品从广东省大量低价地出口及调出。与上述5个部门不同,建筑业的最终需求主要来自于省内资本形成,其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为65.63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7.97。魏一鸣等_2依据我国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投资的行业需求结构,指出建筑业是投资支出的主体。若投资率过高,导致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大规模的土建工程需求消耗大量高耗能产品,会造成大量的CO隐含排放。而有研究者采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1995-广东省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发现1995年以来的间,广东省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由此看来,对于广东省建筑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指导,防止重复建设、过度建设以及不合理规划导致的能源浪费,从而减少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量。

对于低碳密集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等4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排放量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外,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及调出的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42.93Mt。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内,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22.88Mt。与中碳密集组不同,低碳密集组中这几个排放量比较高的部门在引起大量的CO。隐含排放的同时,为广东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该部门为满足出口或调出的需求而引起1tCO。隐含排放量的同时,也能为广东省带来0.93万元的增加值。而根据张治军朝的计算,在广西人工林的固碳成本约为0.07万元/t(以CO计)。可见,对于这些部门而言,可以通过支付人工林的建设等简单的固碳方式,来间接解决部门CO隐含排放量大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从通过基于EIOLCA模型建立的2007年广东省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分析可得:

(1)不论是从部门的生产视角,还是从最终需求视角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都集中于第二产业。其中,CO直接排放量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排放总量的5o.39,而CO隐含排放量最大部门为建筑业,占排放总量的18.4O。

(2)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CO直接排放强度最高的部门,直接排放强度达4.98t/万元。提高高耗能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CO排放量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3)从部门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占排放总量的64.79。不同最终需求对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对于不同的部门,应当针对其CO。隐含排放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减排策略。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